纸媒的“窘境”
目前,纸质出版物市场已经出现了发行量难以预测,库存积压严重的现象。笔者认为,其中隐含着需要书刊印刷企业思考的三大问题。
第一,纸质媒介作为大规模信息即时传送媒介的失宠。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2014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可以看出,作为大规模信息传递媒介的书报刊增速回落,且越是时效要求快,娱乐价值大、思考价值小的纸质媒介,被电子媒体替代的速度就越快。这意味着纸媒的大规模即时信息传递功能已经越来越小,而书籍以及教材教辅则成为书刊印刷企业当前重要的业务来源。
第二,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对称造成书刊纸媒从浅阅读走向深思考。最近读到一些颇受启发的观点:知识由事实和联系组成——事实是一个个点,联系是连接这些点的线,事实和联系构成的网络,就是我们的知识结构。其中,事实决定知识广度,联系决定知识深度。目前,互联网带来的碎片信息,只能告诉读者表面上的东西,但并不会告诉其背后的原理和与其他事物的联系。由于浅阅读的娱乐性信息渐渐被电子化,而需要深阅读和思考学习的信息更依赖于纸质媒介,所以书报刊纸质媒介的客户定位范围便大大
缩小。
第三,按需出版业务资源的缺失。长期以来,以纸媒为主体的出版,最大的价值即大规模的信息复制和传播,这使得报纸、期刊、书籍的信息传播价值远大于知识技术价值。随着手机报、电子书的兴起,纸质媒体的大众信息传播价值不断降低,大范围传播的速读信息在移动互联时代唾手可得,而真正推动人类社会科技进步的学术科技小众出版物,则可依靠按需出版来获得。当然,这就需要大力发展按需出版的资源,助力中国出版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尽快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
美国按需印刷的典范——闪电之源(Lightning Source),正是依靠十几年建立的全自动系统,如今才能应付一个月100万个订单、生产接近300万本书的紧张状态,计算机管理从接单、生产直至出货,并涉及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在线互动。在中国,这么庞大的按需出版资源和客户需求很难找到,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科技很难超越欧、美、日的一个因素,没有前人的智慧可以积累,只能抄袭复制。国外按需出版发展较快,也和国外创新氛围有关,反之,按需出版兴旺也使得创新的起点更高。
按需出版的瓶颈
相信按需出版会渐渐成为书刊的主流发行形式,而数字印刷可以逐步解决按需出版的各种问题,但是方式、方法以及盈利模式仍需要探索。在中国按需出版市场,目前主要有三种生产形式。
1.批量生产。批量生产是指订单为几百到上千册的生产,需要生产型喷墨设备完成。近几年,多为大型出版社及关联印刷厂引进黑白或者彩色卷筒喷墨印刷机开展书刊批量印刷业务。
2.微库存。出版社进行按需出版的主要原因,在于发行量的不可预测和发行渠道的规则限制。当引进国外一些科技学术图书时,可以直接在国内印刷电子版,降低用户成本。这也适用于国内小众图书的生产。一般,可以常备几本到几十本库存,有订单时发送即可,避免大量印刷的库存积压浪费。
3.零库存。随着小众出版资源的大量增加,按需出版一本起印已然成为现实。当然,这需要一套体系来保证较低的成本,因为参与的人越少,每本书印制的成本才会更低。软件可以支持客户自己排版修改内容,但纸张、开本大小、封面,要有一定的规范,从而保证整个过程实现自动化。目前,国内的按需出版尚未在前端标准化产品方面做好准备,低成本的零库存还遥遥无期。
事实上,按需出版属于“高大上”的业务,如果没有行业积淀和持续的资金支持,3~5年内纯投入无产出,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按需出版的成功是生态链的变化,涉及出版资源、书号提供、按需印刷、发行渠道四大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在中国,能整合这四大环节的力量有限,基本都是已有利益链的重新整合,没有新进入者更多学习和成长的空间。当一个行业并没有处于上行通道时,行业内企业需要加倍的努力才可能有成功的机会,而行业外企业想白手起家进入此市场,难度可想而知。2013年涂书网关闭网站、2014年中国大恒数码印刷项目亏损约900万元,最终惨淡收场。这样的案例也警醒了很多有美好文化愿望的企业: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真正按需出版的资源和筹划都在上游的出版集团或者书商手中,书刊印企处于被动局面。按需出版的分水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卖后印还是先印后卖,在中国市场,目前基本上是先印后卖,即便一些大型的出版印刷集团拥有了大型喷墨数字印刷设备,也基本用于批量生产,而并未实现真正的按需出版,即从大库存到微库存的转变。采购数字印刷机和实现按需出版是两个概念,按需出版是个系统工程,基于标准化产品的自动化生产才能实现小印量低成本,再配合互联网带来的效率优势,方能真正做到按需出版。
国家及行业对于按需出版标准化产品的规则指定或认可,将是按需出版得以展开的重要一环,再结合国家在新形势下对小众纸媒出版物管理政策的重新审定,相信按需出版将会给中国的学术科技等小众书刊带来一个新的春天。
(作者单位为小森印刷机械(深圳)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