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

2016-08-19
来源:
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命题,这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的重大决策,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也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加强供给侧管理,需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从劳动力、技术、制度三个方面进行结构性的改革。印刷行业亦可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获得些许借鉴,在优化劳力结构、技术结构、制度结构上下功夫,确保行业可以平稳、持续地发展。
优化劳动力结构
   我国是劳动力大国,有较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劳动力结构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低端劳动力过剩,高端劳动力不足。我国的传统工业化生产根深蒂固,一直以来,设备技术相对落后,手工操作占据生产的比重很大。改革开放以后,这种局面逐步得到改善,劳动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劳动力密集型向劳动力智能型转变,逐步实现了由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的过渡。可以说,高新技术的应用,彻底改变了我国的劳动力结构。
   印刷行业亦是如此。以前,排版、装订等工序基本依靠人工操作,采用的是人海战术,劳动密集程度很高,劳动生产率却十分低下。改革开放后,随着印刷技术的日益发展,不少企业都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激光照排技术、数字网络技术、印刷装订自动化等新技术的出现,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把大量人工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了印刷生产的现代化。近几年,印刷行业在大力推行绿色生产的进程中,又实现了印刷的无害化生产。
   劳动力结构事关企业发展,企业应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劳动力结构的优化上,把握住以下两个方面。
   1.充分认识劳动力结构改革的重要性。为什么说劳动力结构改革是重要杠杆?因为人是决定因素,劳动力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成败——劳动力结构不合理会造成生产力低下,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试想,在高新技术全面武装印刷行业的今天,倘若企业的劳动力水平仍停留在传统印刷时期,那么不可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获得突破与成功。应该说,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是事物发展的必然。
   2.与时俱进地做好劳动力结构的调整。劳动力结构的调整是时代的要求,必须顺势而为,做好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有其必然的规律,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主线。数字印刷、网络印刷、云技术的出现,使得企业迫切需要懂技术、会操作的高智能型人才,这就是这一个时期劳动力结构的特色,企业应当认真把握劳动力结构改革的方向,把劳动力结构调整到最佳状态。
优化技术结构
   技术是工业化生产的重要手段,技术结构的改革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古至今,印刷的演变,变的都是技术。从拓印到胶泥活字印刷、铅活字印刷、激光照排印刷,再到数字网络印刷,技术的改变贯穿始终。
   印刷技术的发展过程,是技术不断完善、不断成熟,技术结构不断合理的过程。如今,现代印刷全面地冲击和动摇着传统印刷的根基,使印刷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曾几何时,传统印刷过程中的铅污染、化工原料污染,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危害了工人的身体健康。记得那时,印刷厂中有两样东西令人印象深刻,一是化铅炉,二是熬胶房,只要一进入厂区就能闻到由其散发的难闻的混合气味。如今,技术进步优化了印刷技术结构,使印刷技术结构更贴近实际需要、更便捷、更环保、更人性化,这也保证了印刷业更合理,更健康的发展。
   曾几何时,印刷分工很细,制版车间中就有多达10余个工序,包括铸字、打纸型、浇版、上字、拣字、排版、拼版、打样、校对、改版,等等;印刷车间也是工序林立,包括照相制版、修版、拼版、晒版、打样、改样、印刷,等等;装订车间工序相对较少,包括折页、配页、装订、裁切,等等。传统印刷技术结构的复杂性,造成了劳动力的冗员、生产的繁复、生产力的低下。采用先进的技术以后,一台电脑即可取代一个排版车间;一台数字印刷机就是一个印刷车间;网络印刷打通了与外界的联系,做到多厂互动;印后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联动化,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优化制度结构
   制度结构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了企业的利益,是企业管理的最有效形式。企业的任何活动都必须纳入制度化的轨道,受制度的约束。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很多企业已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获得了丰富的经验,为制度的常态化、规范化创造了条件,也为企业的良好发展发挥了作用。
   制度是劳动力、技术的保障,且随劳动力、技术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现代企业制度的灵魂,就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保持它的活力。企业要针对现行的劳动力和技术结构,从实际出发,优化制度结构,废止不适用的老制度,出台适用的新制度,保持制度的常新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制度的引领作用,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阅读36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