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机行业转型难于其他大行业转型,但当前一定要抓住机遇,寻求新兴产业发展的机会,开辟新路。
2013年已经过半,印刷机械行业的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下滑,工业增加值指标下降尤为突出。生产活力不足,体现出印机行业在转型期的痛苦压力和另辟新径的紧迫。
主要经济指标同比继续全面下降
1. 负增长、低运行的趋势
印机行业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2009年和2010年市场见好,产品销售收入回升,2011年达到74亿元高峰值,但进入2012年则从74亿元掉到65亿元低谷,下降幅度高达24.3%。展望2013年仍继续下降。在全国16个机械小行业中,有11个行业是“增长放缓、增速回落”,而印机行业则是负增长不止,这种负增长、低运行的态势让人倍感担忧。
2. “三项主要指标”降多升少
据统计,2013年1~2季度印机行业产品销售收入下降的企业达62%;利润下降的企业达65%;工业增加值下降的企业达61%。
在37家“三项指标”分析中,真正做到市场产品销售和创利优秀,而未来新投入又正常的企业为数不多,天津长荣的三个数据都处在高基数上的再增长,充分体现出其运营上的良性循环。温州正博、陕西北人、上海新星、潍坊东航、荷泽生建、上海德拉根、海贺胜利七家企业在这方面也表现不俗。
3. 企业转型中的两极分化
印机行业的63家主要企业,身处转型期里的速度快慢和水平高低不尽相同,但拉开差距、两极分化、重新洗牌的势头已显端倪。从产品技术档次和综合管理水平、指标完成水准和未来发展潜力分析,运行良好的企业如天津长荣、大族冠华、深圳精密达、浙江蓝宝、陕西北人、潍坊东航、松德机械七家,占11%。运行不良的16家,占25%,这些企业处境困难,面临“半停产”、“转产”、“待退出”的选择。其余40家占64%的企业,尚在苦苦追随先进科技潮流,以合作的方式也好,测绘改进升级也罢,均取得一定成效,但多半还为“养家糊口”而忙碌着。升级转型和持续健康发展的紧迫感,仿似一块巨石压在心头,翻不过身,喘不过气,企业感受的是拼命的辛苦和情绪的压抑。
4. 初显成果的转型产品
在第八届北京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上,国内印机企业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环保方面推出的新技术、新产品,还是令人振奋和鼓舞的。
①高端胶印机小批产销,但无产业化规模。上海光华的EP106型平张纸多色胶印机、北人的BEIREN105平张纸多色胶印机和BEIREN70A印报机、江苏昌昇的CSS系列平张纸多色胶印机、威海滨田研制的时速可达1.5万张的平张纸对开多色胶印机都是智能化设备。这四家企业在高端产品研制上取得了成功,但是产业化推进速度慢,规模生产能力不足,真正转换为效益,差距甚远。
②依照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陕西北人从塑凹到纸凹的成长发展,构建了企业坚实的发展基础。结合包装市场需求,其又相继开发研制了涂布机系列产品、复合机系列产品和分切机系列产品,上述三系列产品的销售收入为3887万元,占2013年上半年总收入的20%。此外,大族冠华、潍坊东航、浙江蓝宝、国望集团、天津长荣等企业也都是依据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③结合实际,稳步调整升级。印机行业在转型期里,有不少中小企业尚处在低端位置,他们都十分努力地改旧貌、换新颜。平凉亨达借老厂搬迁之机,调整产品结构,切纸机由单一920mm规格向大幅面1150mm、1370mm和1660mm发展;由单一切纸机向模切机、平压清废模切机、烫金机多品种发展;从低附加值的产品向较高附加值产品发展。“三个发展”造就了平凉销售收入增长57%、利润增长190%、工业增加值增长58%,实现“三增长”。汕头欧格、哈印机等也通过调整产品结构为企业创造了新活力、新气象。
④不调整,不转型,难以为继。目前部分企业仍处在无新技术、无高附加值新产品的困境之中,这种困难局面不迅速改变,企业将变得无后劲、无发展、无前途。河南舞阳、浙江飞云、无锡长城、广西七彩虹等企业便是典型的例证。印机行业转型难于其他大行业转型,但当前一定要抓住机遇,寻求新兴产业发展的机会,获取一个恰当的位置,开辟新路,万万不可将业已积蓄下的真金白银耗之东流。
运行质量综合指数全面不达标
2013年上半年印机企业运行质量综合指数为71.7%,同比下降幅度高达88.71%,低于国家标准值28.3%,是历史最低水平。在九项小指标中,凡是涉及企业盈利的财务指标,与国家标准相比差距较大,如: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本保值增值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等。其中,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与国家标准相比差11223元/人,也是历史上从未出现的情况。其中,分析这些指标,从中找差距,其目的是让我们将转型期的重点放在质量和效益上。
国家已经开始邀专家谈议“十三五”规划,“十三五”规划对机械行业来讲可高度概括为两个字“升级”,即“由大而不强变为大而强”,印机行业谈不上“大”,但谈得上由“不强”变“强”。“十二五”即将过半,很快就将步入“十三五”,到了升级的“十三五”,我们再议再组织再命题,晚矣!时下,凡是有眼光的企业战略家,都应该动手研究市场需求什么?技术发展方向是什么?内部和外部环境的评估等等。
下面提示制造业由弱变强的四项标志,望结合企业战略规划的制定,一并落实解决。
①是否具有世界上同类产品中公认的最好产品。
②是否具有使产品水平始终处于高端之列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该项产品的产业是否完整,核心部件是否受制于人。
③是否具有比较强的产业力量,如企业装备、管理能力能否支持高水平产品的批量生产供应,使本行业的产品产量在国际同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比重。
④对量大面广的产品是否具有稳定的质量管控能力,使产品具有世界公认的可靠性和稳定性。